在Jonathan Woetzel和Jeffrey Towson合著《1小时读懂中国》一书中,专门划分出一个章节讨论了中国制造业,并将其称之为“巨无霸”。而华为被当成典型的制造业成功案例,并写道,“有一家中国公司把握住了制造业大趋势,从而获得巨大成功,它可能是时至今日最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”。
实际上,自任正非于1987年创立华为以来,华为被定位为高科技制造企业,生产移动网络路由器、电话交换机、手持设备、Wi-Fi设备以及几乎与电信业相关的所有产品,最终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。之后,华为发展出手机业务,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制造商。华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智能设备制造经验,以及专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经验。
正是因为这些背景,让华为云在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时,更了解制造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并在先期就拥有了“人无我有”的行业Know-How。
华为作为国内高科技制造业的领头羊,华为在数字化转型中踩过坑,也填过坑。在这个过程中,华为不仅使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得到持续提升,并通过华为云,将这些技术、经验和能力,沉淀成了更具适配性的制造业数字化解决方案。
例如,生产装备方面,华为发现在“研产供销服”全链条上,曾经各业务的数据互不连通,在这种情况下,IT冲上去就搞开发,冲得越快问题越多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华为在集团层面统一整合了两大模块,一个是数字底座,用来汇集各方面数据统一封装和共享;一个是云服务平台,用来沉淀数字化成果,避免重复造轮子,正是这两大模块,后来成了华为做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。
再比如,设计环节也有大坑,如果工厂上了数字化,设计却还在用图纸,那么每次生产调整,就得停掉产线,等着图纸重新画,浪费大量时间,最后工厂花了一堆钱搞数字化,效率却根本没有提升,这方面华为走了很多弯路,最后下定决心,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,都建立了对应的数字模型,然后从设计阶段就用VR眼镜和感应手套,模拟最终产品的使用,发现哪里不对劲,就直接改数字模型,改到合适了再开始生产,最终将成功率提升了10倍。
正是这些用时间和实践换来的经验,造就了华为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“科班身份”,以及相比其他其他云服务商更具经验优势。踩过坑,更懂如何填坑,华为通过30年制造业经验和近5年数字化转型经验,为服务制造业数字化打下根基,并通过华为云将自身深耕制造业的经验、技术和工具开放共享,助力制造业加速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。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树莓派基金会调查发现,尽管60%的家长认为编程是孩子的重要技能,但超过70%的家长表示孩子在正常课程中没有学习编程。该基金会CEO指出,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,年轻人掌握技术理解和创造能力比以往更重要。超半数家长认为编程应成为必修课程,并相信学习编程能提升孩子未来职业前景。为填补学校教育空白,基金会呼吁在学校和图书馆广泛设立编程俱乐部,目标到2035年全球教授1000万儿童编程技能。
Patronus AI发布突破性研究,构建了首个系统性AI代理错误评估体系TRAIL,涵盖148个真实案例和21种错误类型。研究发现即使最先进的AI模型在复杂任务错误识别上准确率仅11%,揭示了当前AI代理系统在长文本处理、推理能力和自我监控方面的重大局限,为构建更可靠的AI系统指明方向。
文章介绍了AI大语言模型中最新的深度研究功能,这是目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功能之一。作者详细解析了ChatGPT、Claude和Gemini等主流模型的使用方法,并重点展示了深度研究功能的实际应用。通过实际测试,作者用ChatGPT 4.5的深度研究功能生成了一份关于1990-2025年最令人厌烦歌曲的详细报告,展示了AI如何通过思维链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。文章还提到了语音交互模式将进一步改变用户与AI的交互体验。
这项研究首次从理论和实践证明AI模型可通过模仿生物睡眠-学习周期显著提升性能。研究发现AI训练中存在自发的"记忆-压缩循环",并据此开发了GAPT算法,在大语言模型预训练中实现4.8%性能提升和70%表示效率改善,在算术泛化任务中提升35%,为AI发展指出了注重信息整理而非单纯数据扩展的新方向。